我时常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了写明白一件事情,总会在脑袋里搜罗各种东西,想尽可能给出答案,因为在写一样东西的时候总是需要叙述另一样东西的定义,再从这另一样东西的定义去解释原本想要说的东西,所以,写作过程中难免要下定义,而要下定义就必须把事情说清楚,单是在脑袋里想象出的模糊轮廓是不足以说明白一件事情的。
又或者有问题想问,我也会努力想问题到底是什么,目的就是希望能尽可能表达清楚我所遇到的问题,让对方能在搞清楚问题的前提下帮我解决问题。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主动地用脑袋去想,很多人在问一个问题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问的是什么,也就造成语无伦次的结果,说话结结巴巴,往往说到一半就会停下来,因为不知道怎么说下去,说到后来连想问的问题都模糊了,而事实上不是问题模糊了,只是这个人通过叙述问题从而让自身重新审视这个原本模糊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连想问的问题没想明白,所以,问题在说出口之前,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会问出什么东西出来。也有的人问到一半就懂了,也会收住话。虽然从结果上来说,后者是自己想出答案来的,不过这种人和第一种问不出问题的人是同一种人,也就是说话之前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人。
打个比方,在以前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好的人只要不孤僻,周围都会有不少朋友,这些朋友很多倾慕于他的学识,大都是来问问题而认识的,我的同桌也是学习成绩好的人之一,我们两人也时常会交流一些学习或者生活上的心得。有一次一个同学来问同桌问题,问完走了之后,同桌和我说:“跟你说个有意思的事情,刚才她来问我问题,其实我看了一下觉得会做,就直接给她讲,但讲着讲着又发现我的答案不对,不过题已经讲到一半,总不能告诉她其实我也不会,所以好于面子没说穿,就硬着头皮继续讲,可没想到讲着讲着我居然又会了,然后越讲越顺畅,最后竟然真的讲完了!”
也就是说,这两种人的脑袋所想的东西都只浮于表面,对问题的思考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且并没有想方设法让这个轮廓更清晰,而这种通过让自己表达清楚、或者问询他人以求得答案的行为却刺激着这些人的大脑,让这些人不得不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为的就是提供足够的信息让嘴巴表达出来,让交流进行下去,而就是这样的刺激,让这些人的脑袋主动地继续思考,这样的继续思考或许能找到原本以自身能力就能总结出的答案,又或许找不出答案,但是却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这种成果并不是这些人凭借自身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与他人交流的推动,在说话的过程中刺激脑袋,从而让思考继续,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称之为“嘴巴带着脑袋思考”,那么这种人就是“用嘴巴思考的人”了。
以“用嘴巴思考的人”为定义并不是我在看低这种人,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这种人,包括我。而这种需要外界刺激才能继续思考的人,其实并不是自身智力不足所导致,其中缘由或许会涉及到生物学的知识,我作为门外汉就不私下定义强行解释了。不过,对于这种需要和外界互动才能让脑袋继续“独立”思考的缘由或许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答案。
如果有人曾在思考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反过来审视那个思考着问题的自己的话,或许会发现,其实脑子里能同时思考的事情并不多,而且经常就能感觉到大脑的思考容量的极限。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时候会在看到A
的时候想到B
,然后通过B
又会联想到C
,为了弄明白C
,一直想下去,最后想到了G
,不过,当我在想到G
之后,想要回忆起刚才引发我回忆的A
是什么的时候,却发觉很难记起来,而当我终于费力地把A
想起来的时候,却又忘了我刚才依靠联想最后想到了哪里,忘了G
是什么了,如果这个时候再费力去尝试回忆起G
,那么A
很可能又会被忘记,这个时候就是遇到了脑袋容量的极限了。
但是,正如刚才所说,思考一件事情可能会越想越多,这个时候跟脑袋容量就有了矛盾,容易顾此失彼,在这种时候,脑袋能做的就只能来来回回去回忆刚才所想到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种时候思考就卡住了,难以深入,因为所有的精力都被用来留住这些思考成果了,难道这种时候大脑就只能疲于奔命,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有的,那就是把这些想到的东西写下来,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感叹发明纸和笔,还有文字的先人智慧了。
把脑袋的容量放空,在不担心思考的成果会被忘记的前提下,大脑就能继续尽情地思考,有了纸和笔的缓冲,思考便能无所顾忌地继续深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书写解放了大脑,促进了思考。
不过,可以保存思考成果只是书写的一个好处,还有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好处就是将脑袋里模糊的轮廓具体化,因为文字是实在的,是具体的,无法表达出模糊的印象,所以为了能写出来,大脑必须给出具体到能用文字表达的信息,这个时候就要思考得更深,得出更具体的结论,会这么做的人所见不少,当然了,反例也不少。
有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在QQ或微信聊天中会突然收到在吗?
这种没头没尾的话。对方只是发一条消息过来,但这条消息不包含任何重点,需要被提问人主动进行询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在我的博客下面曾见到过的情况:我在花了好几个小时甚至是好几天的时间才写出一篇教程类的技术文章,内容尽可能详尽,而且在最后声明:有问题可以在下面提,我会尽量解答。在这样的前提下,还是在文章留言里收到类似“不行啊”这种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留言。
这么做的人往往在开始交流之前并没有准备好,或者应该说,没有花心思去准备,这种做法要么是对接下来的交流不重视,要么就是不习惯思考,跟这种人交流,往往为了做同样的一件事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还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先去搞清楚对方想说什么、问题在哪。这确实是交流中的浪费,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想要帮助他的人的时间。
这些人的这种不作为其实是一种转移思考成本的行为,让被提问方承担这种成本。对于这种情况,我的态度很明确:我的时间并不像大老板能产生很大的财富,但起码不想浪费在这种事情上。
所以,说书写只是保存思考成果的方式或许还不够形容书写的价值,因为除此之外,书写还可以让交流更有效率,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更倾向于收到文字消息而不是收到语音消息,因为花一分钟才能听完的语音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或许只需要用10秒钟就能从文字中得到,因为文字是经过斟酌的,是经过更深入思考的,而且扫一眼能得到的信息更多。对方发的语音往往说得不清楚,很明显能看出对方是想到哪里说哪里,这种时候如果能去体会一下发消息的对方的想法,会发现他的脑袋里想的东西其实更模糊。而正是发语音的行为才让他想的更清楚,这就是典型的“用嘴巴思考的人”。
所以,想不如说,说不如写,能学着把事情写下来,也就是学习如何思考。